从哈军工到国防科大(5)——工农兵学员
长沙工学院作为当年哈军工的既往,现今国防科大的开来,从1972年开始教学工作到1978年招收正式的高考生,其间培养了一批“工农兵学员”。 这批学员来自工厂、机关,去到航空航天和国防事业的各个岗位。他们当年是怎样的一批学生,后来又是怎样的为国家做出贡献? |
(六)工农兵学员 |
由于文革的原因,哈军工同全国的大学一样,从1965年招收最后一批学员之后,连续多年没有招生。即使是到了1970年南迁长沙改名“长沙工学院”之后,亦是如此。
第一期工农兵学员的招收,是在1972年,尚法尊老师主要参与和完成了当年的招生工作。
尚法尊,1955年考入哈军工,一年预科后,入海军工程系声呐专业学习,担任科党总支委员兼班党支部书记。1964年夏天,尚法尊被调到学员队当副指导员,他热爱学员工作,全身心地扑到学员队,和学员们同吃同住同学习。1967年9月,尚法尊被借调到院毕业生分配办公室,参加毕业生分配工作。他在1970年9月份写的日记中,仍然记录在分配毕业生工作中所做的点点滴滴。1971年12月,尚法尊结束了四年的毕业生分配和善后工作,离开哈尔滨去长沙工学院上班。在长沙他一直从事学生工作,是招生和分配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
根据尚老师的讲述,1972年招收的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共300人左右,全部来自于有工作经验的工厂和部队,没有知青和应届高中毕业生。招生对象面向七机部、国防科工委、二炮等部门的单位。 在国内,从1972年到1978年正式恢复高考这几年间,能到大学继续上学的学生们,被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年轻的学生们来到学校时,学校大门侧面挂着“长沙工学院”的牌子,上边挂着“热烈欢迎工农兵学员来院学习”的横幅。
那个年代,“工农兵”是高大上的代名词,但是到了后来,在很多人眼里,工农兵大学生,无形中被定义为靠闹运动走关系去了学校,而并不是真的去学习的那一部分人。
为此,我访问了法尊老师,也走访了一些当年的“工农兵大学生”,从他们那里得到第一手资料,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我们所臆想的那样。
从招生来看,尚老师介绍,当年他去选学生的时候,也是要经过千挑万选,从原单位中找出各方面表现突出,能够脱颖而出的优秀青年。
尤其是到了第二届,1973年的招生,定向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二炮,国防科工委,海军及七机部的科研生产院所招生,不仅通过了严格的文化考试和政治审查,还优于其他著名大学直接挑选来自科研生产第一线的优秀青年入学。
只是当年不幸搞出了一个“交白卷的张铁生”的运动,所以凭考试成绩录取的方式作罢,但是,这一届学员已经经过了严格的审查,品学兼优,有知识,有实践,而且他们深知学习机遇的难得,所以学习非常刻苦,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可以说是长工招收学员中的佼佼者。
长沙工学院时期从1970年6月至1978年6月。归属七机部领导。分三个大队一个研究所,即一大队(机械)、二大队(机电)、三大队(电子)、研究所(计算机)。初定学制3年,无本科或者专科的说法,毕业证书上写的是“大学”毕业。
这是一张珍贵的学员信息的列表
尚老师在参加长工二大队73级聚会活动上的讲话中说:“我们的母校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学院、长沙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和新的国防科技大学。母校的辉煌和这五个阶段是分不开的,长工这段链条起了重要作用。没有长工,也就没有国防科大。我说长工是母校的重生时期。”
汪浩政委在给这次聚会的题词中写道:“啊!长沙工学院,你继承哈军工的优良传统,迎育国防科大新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长工一共招收了五届学员,尚法尊老师保留的资料,记录了这五届学员招生和毕业人数,以及分配到各个部门的人数。
以下,让我们通过同学们珍藏着的历史材料,来了解一下他们在长沙工学院的学习和生活 ——
这是部分同学保留的当年的课本——《火箭发动机流体力学》、《纤维增强塑料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的设计》、《装药结构完整性分析的工程方法》,等等。虽然课本都是在最粗糙的纸张上进行的最简陋的丝网印刷,但其内容却都是正规本科生所应该学习的专业课程,内容货真价实,不折不扣。
教材是扎实的,学生们也不是混日子的,以下的部分笔记,看出学习的认真和一丝不苟。绘图用的尺子,如今虽已发黄,却是最难忘的记忆。
这一批“工农兵大学生”,不仅课程正规,实践也一点都不缺失,业余生活也丰富多彩。学工学农学军,四海厂车零件,下乡收麦子,到发射基地进行军训,甚至每年都会参加长沙市组织的横渡湘江活动,一样都不少。
这张摆POS的照片,看似表现学习认真,其实也是刻意展示自己的一点小小情调,不是么?一堆厚厚的书本摊在桌上,眼睛仔细的观察着眼前的计算尺。当年没有计算机,甚至没有计算器,除了手工计算,这种计算尺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了。
不仅如此,看看学生们的文艺演出。虽然当年唱的都是样板戏,但是从服装、化妆、动作、表情,各方面都看出同学们的一丝不苟和全情投入。这个指导员指点江山的做派宛如一员大将,那个老大爷弓身驼背,演的惟妙惟肖。还有浓眉大眼的女战士,穿着短裙的女青年,真是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
舞台上歌舞升平,舞台下的《红楼梦》也不会缺席。虽然同样是手刻本丝网印,但是一点都不损失宝哥哥和林妹妹的卿卿我我。手刻钢板字娟秀隽永,题目与正文字体区别开来,冷艳梅花作为书的装裱外皮,无处不体现了编辑者的用心。
在采访中,我听到曾经发生的这样一件事:当年,德雅村的长沙油漆厂发生火灾,长工的学员赶到现场帮助救火时,正好从发生火灾的车间内滚出几百个大号油漆桶,有好几个学员被车间顶上掉下来的窗口玻璃砸伤了。大家还记得,有一个灭火的消防员突然间被油漆罐裂缝中喷出的带着火焰的热油冲到在地,那个油漆罐直径有二、三米,那个消防员就在学生身边五,六米远。
还有,在当年批林批孔的运动中,国家要求进行开门办学、改革政治教育等教学改革,学院党委为了使学员在运动中不致于失控,决定成立学生会,由院临时负责人老红军王俊和尚法尊负责组织。为了配合改革政治课教学,三大队73-311班组织业余马列学习班,研究所72-413班研究儒法斗争。
而二大队73级则是采取了去井冈山拉练的方式。为了搞好这次拉练,刘新洪先打前站,摸清情况,解决吃住问题。吃饭标准是热饭加咸菜,住房要求能遮风挡雨就行。由于依靠班集体,发挥党员作用,克服困难,完成了任务,受到党委的好评。
当然,如同我们每个来到科大的学生,他们的第一课也是参观韶山一样,他们也在毛主席故居前合影,照片上写着“瞻仰韶山留念”。
平日里,他们也去烈士公园、橘子洲头,相约出游合影留念。
毕业了,毕业集体照,自然必不可少!
这张盖着“长沙工学院”红色公章的证明信,是一件多么难得的资料!在那时,人员和工作甚至吃喝穿用都受管制,要想到异地办事,必须携带单位开具的介绍信,否则不予接待。如果没有,不仅买不到东西,甚至没吃没喝。所以,任何一次出差,盖有单位红章的介绍信证明信是必备之物。这封证明信,正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
还有,这本毛主席题字“工学”,长沙工学院政工组编制的内部文件 ——《工学简报》,更加弥足珍贵。一九七四年二月十一日第13期。
长沙工学院的“工农兵学员”们,他们同后来高考的学生一样的学习专业,一样的青春萌动,毕业后也一样的奔赴大漠、戈壁、草原、山沟、荒郊,献身到各个艰苦的国防战线中去。
以下这首诗,描写了这段历史,更表达了尚老师对这段时光的深深感受。
四十年后,当这一代人回到母校再忆往昔的时候,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他们说:
“这四十年是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长的年代,是钱学森科学思想在我国航天事业中大发展和成熟收获的时代。在这四十年里,我们从新疆马兰到甘肃酒泉,从山西岢岚到四川西昌,从吉林白城到陕西宝鸡,从江苏江阴到贵州遵义,从航天系统到二炮和国防科工委,凡是有中国航天事业的地方,就有我们忠诚奉献的身影。” “我们的同学们参与了八年四弹、三抓任务及大部分武器装备型号研制试验装备的全过程,参与了运载火箭和九二一工程。” “作为长沙工学院的学生,我们是前身哈军工的既往,又是现今国防科大的开来,继承并弘扬着‘哈军工’精神,怀着对航天事业的无限情怀,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独特气质。我们随着航天事业一起奋斗,一起成长,一起成就。当年的莘莘学子,今天向母校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辉煌的答卷!” |
这就是当年长沙工学院招收的工农兵学员,作为学校培养出来的一批航天精英,成为一代国防和航空航天事业的中坚力量。
———— (未完待续) ————
作者:程文 编审:李卉、王振亚 |